第136章 海上珍宝

写在卷前

《风雨大晋》第一卷结束了,有些想法想与大家分享。

首先,感谢诸位捧场。

其次,谈谈为什么要写历史文。原因简单,是为一部都市文(或者说是科幻)做铺垫,只是这个铺垫铺的有些长了,干脆写成了一部前传。借这个机会也预热一下这部都市文《神工智能》,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记住这个名字。同时,番茄里还有我的第一部作品《空城》(末世文)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。

再次,因人年长,故无论写作思路,或是写作手法都追不上流量。且深信文字除了娱乐以外,还有别的作用(多说无益)。所以,能坚持看下来的,皆是吾道中人。

最后,《风雨大晋》的开篇并不是现在这样,为了面世,我只能删掉了正文的前三章(主要是苏和的前世剪影),下面在第一卷的最后,我把这三章补上,想了解来龙去脉的朋友可以看看。

第一章 海上珍宝

“嘀嘀、嘀嘀、嘀嘀……”

昏暗中,铃声响起。

随即一只大手伸出,关掉枕边鸣响的手机,缓缓撑起疲惫的身体。

他盘膝坐在床尾,透过洗的已经疏松的棉布窗帘,凝视着外面一轮初升的朝阳。

‘天公作美! 看来你也对今天充满了憧憬!你不会失望的,我会让这座城市铭记住这一天!’

……

他叫苏和,二十七岁,天生帅哥,一对大眼神光炯炯。

别看苏和年纪轻轻,在螺湾市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。

为什么?

简单,因为苏和只用七年时间就成为了这座海滨小城的市长。虽然前面有个“副”字,但依然创造了小城的历史。

不过,距离再次刷新这个纪录的时刻已经为时不远,因为那个时刻就在今日。

准确的说,应该是在两小时二十九分五十三秒钟之后。

……

“妈,真吃不下了,您饶了我吧!别给我添了,您自己也吃啊!”

此时,我们年轻的副市长正向他的老娘连连求饶,表示他就算是再帅也吃不下三大碗小米棒子面粥了。

趁老娘愣神,苏和一把抢下老娘手中的粥碗,来到水池前正要清洗,又被老娘一把夺了回去。

“我一个老太婆,成天呆在家里,又不像你们这些费脑子的家伙,哪里会饿的着!”

老太太麻利地涮净盘碗,嘴里还不停的嘟囔:“不想喝了就滚蛋,晚上早点回来,刘婶家今天杀鸡,给咱家留了一只!后晌,我给你炖上,好好补补你那个猪脑子!”

“猪……”

苏和略一尴尬又马上恢复了常态。

今天有一脑门子的事情等着他来处理,晚上肯定是回不来了。荣升的事情苏和没有告诉老娘,他想着等过年搬新屋的时候给老太太来个双喜临门,好让老娘趁着高兴劲和自己一齐搬走。

“妈,晚上市政厅那面有个重要接待,我不回来吃了。您老儿把鸡自己炖了,给自己也好好补补。”

说出口后,苏和心中惭愧。

晚上有应酬是不假,却不是和市府里的同仁,而是与红颜知己贾梅梅共庆荣升之喜。

想到喜事临头舍亲娘眷红颜的不齿举动,苏和就算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直接说将出来。

“我一个人吃个什么劲!你不回来那就明天再炖。正好下午刘婶子要回乡下抓鸡苗,我也跟着去凑凑热闹!等到过年,你这猪脑子就不愁吃上土鸡和土鸡子了!”

苏和的老爹走的早,从小他就和老娘一齐生活在城郊的大杂院里。小的时候,凭着老娘的一双巧手,母子俩自给自足,日子过的不比有爹人家差到哪去。

虽然苏和现在的身份已经今非昔比,但他和老娘却一直没有搬离这片大杂院。

一方面是因为老娘习惯了大杂院里的生活,舍不得搬走;更重要的原因是,苏和需要在螺湾市民中树立起平民市长的形象,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。

所以,这两年来不管未婚妻贾梅梅如何唠叨,苏和一直坚守老宅,等待成功上位之后再行开宅扩府之事。

“妈,您就别忙乎了。年前咱们就搬新屋,养了鸡到时还得送人。累哄哄的,图什么?”

“图什么?搬新屋是你和你那个梅梅的事,跟我老太婆有什么关系?

让我去当电灯炮?

告诉你,大杂院里我住惯了,搬进你们那个盖盖房—我憋屈!要搬,你们自己搬!千万别算计我老太婆的这些瓶瓶罐罐!”

年轻守寡,养成苏和娘刀子嘴的性格。从衣架上取下一套新西装,老太太一边拍打着上面的灰尘,一边继续唠叨道:“不用问,这又是你那梅梅给置办的吧!

啧啧啧!摸摸这料子,这一身少说也得上千块吧?

就她这种大手大脚的过法,我看你娶得不是什么贾梅梅,迟早有一天得让她过的真没没了!”

被老娘一顿数落,苏和心里苦闷。他知道老娘看不上贾梅梅,不然也不会心血**给他扣上“猪脑子”的帽子。可对两代人生活中的代沟,就算他是市长,也没能耐解决。

正如眼前这套新西装,十几万的定制款,不但老太太接受不了,他自己也不认同。可惜,苏和经不住贾梅梅的软磨硬泡,只能忍痛买来装点今天的门面。

“好好好,到时候我们吃糠咽菜,您老儿天天吃香的喝辣的,这样总行了吧!放心,您乐意搬就搬,不乐意咱们就继续住着,守着您这些大清朝的盆盆罐罐。我上午还有会,就不烦您老人家了!”

无论年岁几许,苏和早习惯了每天受老太太一番挤兑。这样,他才能信心满满的开始一天的生活。

“走吧,大忙人。记得晚上少喝酒,回来晚了老娘可不伺候!”

“好嘞,小子得令!”

大赦令下,苏和忙不迭的配合着老娘,心情美丽的离开了家门。

……

院门外早有一辆黑色奥迪候着多时。

见到苏和出门,一个精干的年轻人快步上前,熟练的接过苏和的提包,利落地拉开后门将苏和让了进去。

“尊敬的市长大人,今天您的这身西装帅呆了!恐怕一会儿州长来了也得相形见绌啊!恕属下眼拙,您这身西装不会就是传说中全球限量的依文定制款吧?”

殷勤过头的年轻人名叫秦剑峰,年初调任到苏和身边做秘书。小伙子工作起来机灵能干,深受苏和的信任,就是油嘴滑舌的本事让苏和大为头疼。

好在时间久了,苏和也慢慢适应了秦剑峰夸张的恭维说辞。如今,他已乐得其闻。

“噢?看来你经常穿了?”

“哪敢、哪敢!小的哪里穿得起这么金贵的物件,也就是跟着您才能沾沾仙气!”

“行了,别贫嘴了,说正事吧。”

苏和被秦剑峰逗乐,随即便制止了他继续发挥下去,一本正经的令道。

“好的,市长大人。

会议中心那面我一早就落实过了,一切准备就绪。

州政府那面的领导已经出发,路上顺利的话,应该在九点左右到达会场,已经通知吴主任到市郊迎接了。

现在距离会议开始还有一小时四十八分,您看怎么安排?”

“去海螺湾!”

……

螺湾市,北大陆联邦的一座滨海小城,因海岸线形上有如螺背的天然海湾而得名。

虽然螺湾市拥有天然的优良港湾,但同为港口城市的州府就在螺湾市近旁,所以螺湾市天生营养不良,只能睁眼的看着州府独享政商资源,吃的脑满肠肥。而自己却几十年如一日,资源匮乏、人口流失,经济更是在中州里垫底。

可这一切都在苏和走马上任后得到了巨大的改观。

成为螺湾市主管经济的副市长后,苏和一改前任与其他沿海城市同质化发展的老路,以文旅为突破口,拿海螺湾作起了大文章。

短短三年时间,螺湾市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速都排到了中州第一,创造了螺湾奇迹。苏和也借此一跃成为中州最耀眼的政治新星。

奥迪车缓缓行驶在滨海大道上,两旁的大王棕挺拔隽秀、生机勃勃。高处鸟瞰,海螺湾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,丽质天成。

初晨的阳光洒落美丽的港湾,照耀着港口中停泊的魅影白帆。沙滩上尽是嬉戏的游人,欢笑声伴着轻柔的海浪开始了崭新的一天。更远的地方,是一座座环海而立的酒店会所、娱乐中心,鳞次栉比好不热闹。

每日清早,苏和都会专门绕到海螺湾。在这里,感受他心中的蓝图一点点成为实现,用自豪浇筑梦想。

路上,秦剑峰会将当天的主要工作向苏和一一汇报,听取苏和的安排,然后再向市政厅通告苏和一天的行程。

当日也不例外,汇报结束后,秦剑峰忽然想起一件事情,连忙补充道:“对了,市长大人。您帮扶的那个云中小学生胜小牛又来信了,我已经照老规矩替您回了信,寄去了今年的帮扶款。”

沉浸在遐想中的苏和习惯性的点了点头,他正盯着前方一座巨大的擎天广告牌看的出神。

广告牌上印着两行醒目的大字:畅游珍珠宝岛、牵手田螺姑娘!大字下方是座圆形的岛屿,岛上五光十色、如沐仙境。

‘珍珠岛,你就是我的田螺姑娘!’

苏和不禁感慨,他年纪轻轻能登上高位,有人帮衬必不可少,更重要的是他斐然的执政成就。珍珠岛的开发,就是帮助苏和登上市长宝座的最后一块阶石。

珍珠岛本是一座无人问津的荒芜小岛,距离螺湾市不远不近,六十海里。为把螺湾市打造成为中州知名的旅游城,苏和不光把精力用在本土,他的眼光更多集中在了这座无人的小岛上。

在苏和不懈努力下,一家著名的国际投资公司看中了珍珠岛的前景,螺湾市也迎来了市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—六百亿北币,珍珠岛项目直接促成了苏和的这次升迁。

站在海湾之上,迎着徐徐海风,苏和顿觉心情轻松了许多。所谓高处不胜寒,他深有体会。收拾心情,苏和重新回到车上,前往螺湾市会议中心,迎接属于他的人生时刻。

路上,苏和接到两通电话。一个来自幕后支持他的老领导,另一个就是他的未婚妻贾梅梅。

老领导在电话里讲了几句勉励的话语,并遗憾的告诉他要去联邦参会,不能亲自到场为他庆功贺喜了。

老领导是螺湾上上任的当家人,一手将苏和从基层提拔起来,对苏和有知遇之恩。虽然苏和最终没能和老领导的千金走到一起,但这一老一少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,老领导也成为苏和一路顺风顺水的重要基石。

苏和女友贾梅梅,人靓条顺、性格开朗,对苏和不仅百依百顺,还给他提供了不少助力。

两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,决定年后成亲,婚房的选购都是由贾梅梅一手操办,为苏和省了不少精力。

“……,晚上可不许接受别人的邀请,必须把这个时刻留给我,记住了吗?”

“记住了,你放心吧,晚上再见!”

再三向贾梅梅保证,苏和这才挂断了电话。

这么重要的日子,贾梅梅偏要过二人世界,想想还有那么多等待庆功祝酒的同僚旧友,真不知该如何拒绝他们。

“是嫂夫人吧?上回小敏从半岛国带回来的面膜,嫂夫人用的还好吧?明天她又要飞半岛国了,好的话就让她多带些?”

通话结束,秦剑峰便不失时宜的试探。苏和正要拒绝,忽然发现会议中心的广场上,聚集了上百位身着正装的年轻人。这些人见到奥迪开了过来,立刻围了上来,十几个身高体壮的年轻人连忙将早已准备好的横幅扯开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